追尋在地之聲:第三工作室 /陳板

追尋在地之聲:第三工作室


陳板 2000. 4/19


首先,要從解嚴談起。1986年的政治解嚴,不但解開了政治思索的迷思,也讓台灣的談論空間解嚴。對許多議題而言,1986年的解嚴和1999年的大地震威力有拼,都根本性地翻轉了社會價值的判準。解嚴讓許多潛藏著的問題浮現出來,催促我們上路,鼓舞我們發出聲音,挖掘潛在底層的在地之聲。我們成立工作室,其實是始料所未及的,和現在許多為了特定工作目標而設立的文史工作室有極為不同的「緣起」。原本只是基於一股不滿的心,不滿社會的這個那個,提筆寫一寫、投稿、批評、抒發己見,至於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並沒有太多的設想。
經過很短的時間我們就發現,原來有太多的問題被壓抑在社會的底層,而且也有太多的可能性被壓抑在輿論的底層。於是也就興起了追尋的心,嘗試找尋埋藏在台灣政治、社會面紗之下的本土價值、在地真實。
然而,剛開始的社會解嚴現象,多半集中在政治性的議題,我們雖然也相當關心,然而,另外一股對我們而言更為逼近的吸引力——文化,卻不斷的鼓舞著我們的介入、投身。不過文化的力量在政治掛帥(媒體主流)、經濟掛帥(社會價值的主流)的處境下,顯得十分邊緣,因此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很難獲得一般人的了解。我們的工作在模模糊糊的情況下開始了,沒有宣言、沒有確切目標、沒有開幕式、沒有記者會。我們遊走邊緣,發聲、連結,希望找到另外一種選擇,切近台灣的另一個面向。


第三工作室簡介
第三,是另類思考或工作方式的意思,也有探究第三世界(台灣的處境)的意味,在我們而言是一種期許。在如今本土意識逐漸定於一尊之際,我們期許自己能夠保持著思索的狀態,拒絕淪入教條行列。
第三工作室,成立於1989年,原本即是流轉於底層的邊緣戰鬥團體,一度以文化批判作為自我存在的期許,企圖透過各種可能的社會動員,倡導底層文化的再發現,尋找台灣文化的新生力。然而,成立之初一直沒有恰當的著力點,也就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工作成員只能勒緊腰帶另尋生路,然而勒久了也都撐不下去。幸好,在餓死之前新時代的曙光就隱然若現了。
成立第三工作室與目前的文史工作室,方向並不完全相同,當時完全沒有想過社會有一天會需要文史工作者,不但還沒有社區總體營造,更沒有可以申請工作經費的地方,我們所想的只是一個抽象的改造社會的理念,和實踐的機會。
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只能算是順應社會需求。「思索」才是我們主要的「業務」,面對國家機器從地方的角度思索,面對主流的反對運動從邊緣思索,面對人云亦云從個人的獨立角度思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