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天主堂 /陳板

六家天主堂



陳板 1999. 2/25


新竹地區有許多天主堂,建築物(聖堂)多半設計得很精采,西洋式的建築風格讓新竹傳統聚落添增幾許異國風情,庭園內的兒童遊戲設施、修茸得宜的草皮、親切可人的植栽以及笑容可掬的洋人神父、修女,不但是一種戰後的新生風景,大概也是在鄉街聚落裡成長的兒童的共同記憶了。
六家也有一座天主堂,也是這波戰後天主堂營建風潮的產物。根據六家天主堂傳教員鄒德元先生的報導,大約在民國四十一、二年間,原本在中國大陸傳教的耶蘇會士,因為大陸赤化禁絕各種宗教的傳播,而隨國民政府的腳步來到台灣。當時新竹地區幾乎每個鄉鎮都同時籌備天主堂的營建(如關西、石光、坪林、水汴頭、新埔、照門、竹東、九讚頭、內灣等),竹北市(當時為竹北鄉)則在竹北與六家兩個人群較為密集的聚落各設一座天主堂。六家天主堂的創設者是西班牙比爾堡人朗示明神父,民國四十一年居住在比較熱鬧的新埔,奔波在六家與新埔之間尋找地點、籌劃傳教事宜。為此,朗神父還回到家鄉向家人與親友募款,連天主堂的設計者也是自己的表弟。朗神父從民國四十四年開始任職到民國五十九年,續任的有孫達、祁慕耕、馮德山與現任的桑朗度神父。
剛開始的傳教工作可說是備極艱辛,六家地區的民間傳統宗教深入民心,新的信仰形式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為了瞭解六家天主堂的沿革,我也採訪了我的社區記者——我的母親,她表示,過去天主堂有發放麵粉之類的急難用品,不過,大概都是比較窮的人才會進天主堂領取,至於母親家族則很難感受到天主堂的價值。朗神父乃以慈善與社會工作取得與地方百姓接觸的機會,一方面從事家庭訪問,一方面辦幼稚園。白天有忙不完的農事,幾乎可以說是農村的習慣,因此家庭訪問都選在晚上進行,訪問內容則是生活關心與介紹宗教同時進行,也用幻燈片介紹宗教道理。目前約有一百五十個教友,第一個受洗的是蔡清淡先生。
民國四十五年,啟明幼稚園正式開班招生,六家天主堂透過幼兒教育溫柔地傳遞宗教的道理,一開始就吸引了兩班的小朋友就讀,最蓬勃的時代是從民國六十年到民國八十年,學生人數維持在一百八十人到兩百人之間,自民國七十年之後,開始有新的幼稚園設立,近七、八年間又降至一百位左右。啟明幼稚園是竹北市最早的幼稚園,戰後出生的六家小朋友,有很多都是這間幼稚園培育出來的校友。我的阿姨范美玉小姐住在幼稚園對面,當了很多年的幼稚園老師。民國四十八年,有鑑於原有的幼稚園空間已不敷使用,乃在東側加蓋一座聖堂,設計師仍是朗神父的表弟,水泥匠師則是我的親家公(范美玉的養父)。民國四十九年聖堂落成,由台北下來的成主教為聖堂祝聖。聖堂建築外表以洗石子為主體,樸實有力,部分建材(如彩色玻璃)由西班牙進口,內部空間也是樸素而不失精緻,同時因彩色玻璃的光影變化,呈現一股絢麗多彩地宗教莊嚴感,十分令人感動。
民國六十年左右,六家天主堂成立互助會,以「平時儲蓄,急用貸款」的理念近一步服務地方,更加強化了六家天主堂與地方的關係。在此之前,六家農民一直沒有較具公信力的金融交換機構,農會以農村剩餘作為營運號召,然而農民遇上緊急事故卻又找不到融資的機構,六家天主堂的互助會也就扮演了穩定農村生活的金融管理者的角色。
可惜,近來因為都市重劃與高鐵聯外道路的關係,精美的聖堂有三分之一即將遭到拆除的命運,希望有關當局能體會到六家天主堂的價值,妥善處理聖堂面臨的問題。(1999.2.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