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板 2000. 4/12
六家庄位於新竹兩河流域(頭前溪與鳳山溪)沖積平原的中心地帶,兩百多年來一直是新竹的穀倉,充足的水資源與平坦的沖積農田,讓六家庄的農業生產成為鄰近庄頭極度羨慕的對象,位於靠山地區的新竹人每每以「搵水田」相稱,意思就是指老天爺特別眷顧六家庄的農田,能讓水源無虞。
至今,儘管耕田早已無法養家活口,六家仍然是新竹地區水田耕作最積極的地區。六家人仍舊隨著時序更迭耕田下種,事實上情感的因素大於實質的經濟效益。換句話說,耕田已經由早年維繫生計的基本勞動,演變成為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徵,六家人認為,讓好好的田放荒長草是不道德的行為,因此每到農忙時節,出外工作的六家年輕人甚至必須向公司請假回家參與農事,隨便屈指一算就知道,這是不敷成本的作法。
六家人對於農田的道德感,應當與水有密切關連。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大陸移民一進入六家開墾,就積極地展開水資源的開拓工程。完工之後六家人以「林根德」,作為六家水圳的「名譽創建人」,事實上林根德不但從未來過台灣,而且是六家林家來台祖十四代之前的開饒平始祖。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安排蘊含某種政治重整的意義,六個來自饒平原鄉的不同來台祖後裔,透過灌溉水圳重新凝聚在共同遠祖的名下,以「共飲一條水」宣稱彼此為團結一致的生命共同體。這條水圳初名「六張犁圳」,又稱「東興圳」,水源頭在竹北與芎林交界的五座屋,複雜卻又有條不紊的灌溉系統像人類身體的血液輸送脈絡,水頭是心臟,農田是微血管,而大小水圳就是大小動脈了。
十五朗圳是由六張犁圳大動脈分出來的小動脈。從古老的聚落番子寮旁邊的「大汴」,一共分為四條小水圳,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分別灌溉六家庄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紋理,而有個別的特色。十五朗圳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圳水灌溉了十五朗田。十五朗田又分為「上十五朗」與「下十五朗」,都是沿著水圳呈「非」字形狀分佈的水田,直的兩豎是水圳,橫的則是田畝。朗,是客家話田畝的單位名稱,一朗就是一塊長條型的田畝,顧名思義十五朗就是非字旁邊有十五長條的水田。上十五朗多半是饒平林家後裔的田畝,下十五朗則多為新竹城的福佬地主所有,中央有一條分支往北流,恰恰流經六家國小,讓六家國小得天獨厚地擁有一條活水穿越校園,也活絡了六家國小九十年來的學子的學習心境。
十五朗圳的水從頭前溪接引而來,流過五座屋、番子寮,穿越上十五朗田進到校園裡頭,使得每一個六家國小的小學生有機會親身體會父祖輩辛勤耕耘兩百多年的六家水文化。近來六家國小開始切入六家庄的村史計畫,也嘗試以十五朗圳的親水設施計畫,重新接合校園與社區的關係,一方面讓社區成為學習的場所,另一方面也讓校園也像自己的家一般親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