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校園運動大步邁出並請新政府堅持重建品質
劉可強/喻肇青/曾旭正/李其然共同發表於聯合報
六月初教育部提出「新校園運動」的構想作為協助災區重建校園的行動主軸,引起社會普遍的關注,我們有幸參與了這運動的一環──評選建築師的工作,除了感到光榮之外也有許多感動和期許!
首先,我們從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教育部辦好災校重建的決心。從堅持開放全國建築師參與、求參與式設計到仔細研擬評選要求和評選辦法,我們看到教育部在爭取時效的同時,絲毫不放棄追求品質的決心;在專業的委託上,教育部更堅持提供合理的工作條件(合理的設計酬金標準和工作時程),展現出對建築專業充分的尊重。在在都值得肯定。
其次,我們充分體會到建築界對此一行動的熱烈回應。此次建築師團隊參與的踴躍程度確實大出意料,總計針對廿四個標案有一百九十八件投標,平均一個標案有八個投件,是公共建築徵選少有的經驗。評選時我們看到各投標建築師不計成本製作模型圖版,認真地為學校設想最佳的重建構想,讓我們對於建築界的熱情重拾信心。
第三,校方對校園重建的熱心專注也令我們感動。在評選過程中,校方代表也是評選委員之一,他們專注地了解多位建築師的構想,主動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其對校園重建品質的追求意志完全表露無遺,令人印象深刻,對校園重建因而更具信心。
第四,我們都非常關心後續的工作推動。我們一致認為,協助選出建築師只是重建工作開展的第一步,未來的設計階段以及施工階段更是成敗的關鍵。多數評審都願意在往後的階段中,為校方與建築師進一步提供任何必要的協助,讓新校園運動得以功德完滿。
最後,我們要再次提醒新政府,這只是第一步。要實現災校重建的真實品質,還有許多困難橫在前面,我們提出下列幾點:
後續對於設計如何審定、工程如何招標、監造責任的歸屬、如何有效控管工程以兼顧省時與品質等等,有許多繁雜的介面與程序都應儘速釐清。否則建築師與校方根本不可能順利往下推展。
部份學校的重建經費過於拮据,應設法加以補充才足以創造起碼的品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各校所核定的重建經費與民間認養者比較起來,多數屬於較低標準。我們聽說各縣市尚有許多未用捐款打算轉贈中央,在此建議各縣市政府能將這些善款轉給教育部指定作為學校重建之用,相信最能符合縣民期待,也最能發揮及時雨的作用。
原訂三個月的規劃設計期限,對於大型學校而言時間太短,應在簽約前落實地檢討並作必要的調整。
在後續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教育部應持續發動鼓勵與學習機制,適度地鼓舞熱心參與的校方人員與建築師,並透過各類研習來維繫熱情並擴大學習,讓校園設計觀念深植人心。
此次教育部推動新校園運動,雖然來得較遲,但的確有效地獲得專業界的響應,是近年來少見的政策表現。但目前只是艱鉅工程的起頭,我們鄭重地恭賀此次入選的建築師,歡迎你們投身參與這項運動,未來任重道遠。我們更要提醒新政府:請繼續堅持重建品質,直到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