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定遊戲規則奠定好的重建基礎 /曾旭正

慎定遊戲規則奠定好的重建基礎

2000/9/1

九二一地震造成台灣中部嚴重創傷,在民間力量與政府組織迅速投入協助下,各地已逐步度過救災、救急的階段,而開始進入更為艱困複雜的重建階段。由於社會大眾熱心捐輸貢獻,大家都期望災後重建能夠是「打斷手骨反倒勇」,塑造出一個有特色又宜人的生活家園。

然而,災後重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它不僅是實質環境的復建,更是居民生活、心靈、產業的復建;甚至,更積極地,它不應只是回復舊況的「復建」或「復健」,更應該是在既有基礎上重新出發,透過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來重新建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公民與政府的關係。

十一月九日,行政院核定「災後重建計畫工作綱領」,宣示災後重建工作正式展開。在已核定的「工作綱領」文字中,明白地揭示重建工作的目標是「塑造關懷互助的新社會、建立社區營造的新意識、創造永續發展的新環境、營造防災抗震的新城鄉、發展多元的地方產業、建設農村風貌的生活圈」。而重建工作基本原則的第一條也指出工作應「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重建新家園」。

然而,訴諸文字容易,付諸行動卻有賴智慧與遠見。可惜的是,不論在執行機制的設計或地方政府已真實推動的作法中,我們卻看不到企圖達成上述目標的有效作法。

首先,在綱領的後續設計中,雖然指出「產業重建計畫」與「生活重建計畫」的重要,但這兩項計畫卻完全由中央主導,近觀其內容則是消極地羅列了若干部會的工作計畫,不知其執行如何與當前各地急需的產業、生活重建配合?換言之,與社區生命力延續息息相關的這兩項計畫,其實應該讓社區在復建過程中有機會蘊釀、摸索出具體的作法。譬如中寮摸索出來的「台北人認購中寮水果」模式,一則在此刻安定了果農的生計,同時又開展了新的產業通路,甚至建構了中寮人與台北人的新關係。這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農委會計畫所能夠創造出來的。

其次是「社區重建計畫」,此項計畫雖然號稱是「地方主導、民間參與、中央支援」,但實際察考其內容,卻看不出草根社區的參與管道。原因是「社區重建計畫」不是一個「行動式的規劃」,而是被簡化為「擬定空間計畫」,「擬定」一系列計畫,如都市計畫、更新計畫、新社區計畫等。在這樣的設定下,「社區重建計畫」自然地成為「專家」的事;至於社區意見則端看專業團隊是否有良心,是否願意提供參與的機會了。

更嚴重的是,社區重建的規劃工作既被設定為專家的事,壟斷了空間規劃權,但如何甄選團隊?以及該是什麼樣的團隊來負責,卻完全沒有規定,以至於目前災區內的鄉鎮普遍展開「專業團隊」的肉博戰。暗盤交易者有之,如掮客般四處兜攬業務者有之,讓有心好好重建的鄉鎮十分困擾,而有心再搞一票者則歡喜得不得了。

鑑於重建規劃的重要性,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呼籲,期望有關單位能夠審慎從事,以奠定重建工作的良好基礎:

重建工作不應僅僅是空間規劃,因此政府支助的重建工作團隊不應該僅僅只是空間專業的組成,而應廣納身心安置、產業振興、社服教育等多方面專家與草根工作者。

各鄉鎮的重建委員會至關重要,工作綱領對其成員有明確規定,中央應嚴格要求各鄉鎮儘速依規定重組委員會,監察院亦應主動關切此事。

對於未來的規劃工作,縣市政府應積極地讓規劃內容與成果透明公開,一則可以收良性競爭之效,另則也有凝聚共識的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