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重建是災區的希望所繫
曾旭正(刊於中國時報時報論壇)
九二一將屆,災區的重建工作進展如何?這將是未來一個月台灣社會普遍關切的議題。根據個人的觀察,災後所推展的工作,不論是官方或民間的努力,學校重建會是少數較有成績的一環。預計自明年初即會一批批的校園陸續完工,一間間新建的校舍會讓台灣社會耳目一新,真實體會到「災區重建」實質成果。只不過,初期完工的這一批都是由民間認養的,政府負責的部份腳步慢了許多!
近日,總算看到教育部在「新校園運動」的行動主軸上,為災區的三十餘所中大型學校甄選出建築師,雖然進度落後民間至少有半年之久,但已成功地走出第一步。
依目前建築師甄選的結果,我們認為「新校園運動」的確初步建立了有利的條件,讓我們對重建工作有所期待。由入選的名單可以看出,這些建築師都是有熱忱且設計能力出色的一時之選,只要在後續工作上能夠有效地吸取先行者的經驗,便能減少摸索趕補進度。其次,在最近一次校方與建築師的大聚會中,校方普遍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只要設計者能夠在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一些方法,將校方與社區的想像力充分地動員起來,則每個學校應該都可以在空間與教學上建立特色,如此一來,重建的成果就不會僅止於新的建築而已,民眾這半年來的等待與焦慮也才有所代價!
上述的人、動機、觀念與作法都已經初步備齊,只要政策面明確地加以支持便能逐步做出成績;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建築師投入之前,我們已看到重建經費的拮据將成為後續設計工作的嚴重問題,不得不在此鄭重提出呼籲。
依目前核定之經費,有許多學校僅能勉強原樣重建,相較於被民間認養者的處境有明顯的差距。以慈濟認養的學校為例,由於認養者追求高品質的堅定決心,在重建規劃的決策過程中,往往能夠基於整體規劃的觀念而不計代價。譬如,在校園中雖然有部份未達報廢年限的未倒建築,但為了更好的全校配置和整體特色,往往同意建築師加以拆除。因此,慈濟所投注的重建經費相對地較寬裕也較具彈性,讓校方與建築師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我們了解目前教育部的重建經費有限且都已經核定,若要有效挹注唯有外求。因此提出兩項行動建議:
一是教育部應積極爭取非災區縣市尚未用盡的震災善款。根據全盟統計,各縣市政府在災後總計募到七十四億餘元的善款,扣除轉捐政府單位及自行運用後,到四月底時尚有二十七億餘元未使用。粗估到目前應該至少還有十五億元未使用。面對這些未使用款,有部份縣市政府已打算轉捐中央處理。為此,我們建議這些縣市政府不妨考慮在轉捐中央的形式上略為細緻些,亦即,將善款直接轉捐教育部並指定作為災校重建之用。相信這樣有明確去向且很快會有具體成果的使用方式,會是最為縣民捐款者所接受的善款處理方式。
其次,我們建議教育部在各校規劃設計有具體成果與需求之後,再度發動愛心捐獻。在各校的設計方案成熟之後,可以將它們展現於國人面前,以具體的重建願景與清楚的需求來號召國人再度捐輸,集體推動「新校園運動」。
放眼災區,重建的腳步凌亂,實質的成果不易普遍感受;但位於各村落中或市鎮中最顯眼的即是學校,一旦學校能得到社區認同且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它會是新的指標,不僅傳述著重建的成績,更創造與延續著人們共同的記憶。因此,校園重建實是災區的希望所繫,需要特別的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