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十六 日 曾 旭 正 專欄
沒有願景 沒有目標 重建在瑣事中空轉
資料來源:聯合報簡報資料
曾旭正�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台北市)
隨著九二一週年的日子接近,台灣社會對於九二一重建的關切便也跟著濃烈起來。在媒體所製作的各種回顧專題中,不乏報導出在小角落奮鬥不懈的人物故事,在在令人感動;但更多的是對災後重建成果的檢討,批評與怨言不斷,一條條都是指向新政府,要求快快解決問題。在這一週年時刻,台灣社會若能痛切地檢討重建經驗,從中學習而有所調整,甚至進一步讓僵固的政府體制有所改造,則這番口水罵聲也才值得。
自去年十一月,行政院核定「災後重建計畫工作綱領」起,災區即開始由救災、救急的階段進入更為艱困複雜的重建階段。由於前一階段社會大眾熱心捐輸,大家都對災區的重建抱持熱望,期望災區能夠是「打斷手骨顛倒勇」,塑造出一個有特色又宜人的生活家園。但十個月過去了,我們是離這個期待更近還是更遠?⋯很不幸的,災區的重建似乎離上述目標愈來愈遠了!
十個月來,台灣 (不論民間或政府 )其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資於災區,但成果始終不彰,所有的個體有如陷於「空轉」。花費了上億元委鄉鎮重建規劃,其成果是百餘冊的報告書閒置倉庫;花費了近億元搶建臨時教室,卻還要花費數千萬元做隔熱設施,最後以裝冷氣機了事;社會大眾熱心捐輸給鄉鎮公所,卻有十個鄉鎮的動支比率低於一成,但鄉鎮長不停地喊窮;地震後,大家都說應該建立防災、救災系統,但十個月後的今天,有那一個鄉鎮規劃了明確的直升機臨時起降場?又有那一所學校的校園中設置了足以提供社區救災的緊急救災工具庫?十個月來的重建經驗,清楚地把台灣社會缺乏行事章法的缺點都暴露出來了,至少有幾項是值得我們深自檢討設法改善的。
首先是,台灣社會普遍「輕忽規劃工作的複雜性與專業性」。上自總統、下至販夫走卒,普遍都未體認到「專業規劃」的重要性。臨時教室的荒腔走板正是這個問題的最好例證。其實教育部在決定補助興建臨時教室之前,只要懂得委請幾位有經驗的建築師,用三五天時間好好預想臨時教室的需求,就能夠設計出既能自然通風,又能快速興建的教室模組來。至少有較高的天花、較深的遮簷加上抽風設備,必然可以少去後來的種種補救浪費。事實上,不僅外行人輕忽規劃的專業性,行內的建築師亦然,所以他們貿然投入災區承攬了「社區重建規劃」,但卻欠缺規劃能力,當然只能生產出一冊冊以一百萬元為代價的「報告書」。
其次,政府對於災區重建缺乏目標,自然也就無法執行「目標管理」。災後迄今一年,請您試著蒐尋腦中的資訊,是否能具體地說出中投兩縣的災區究竟要重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我想,不僅您不知,災民不知,連信誓旦旦要在四年內「完成」重建的總統可能也說不具體吧!災區重建缺乏具體的重建願景,自然無法定出指標 (譬如一年後要恢復多少觀光量、三年後要恢復多少產值等等 )。沒有願景,無法作目標管理,各單位當然空轉。
行政人員便也沈沒於紛雜的瑣事中,隨著災民的抗爭作臨時性的反應,如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新政府上台近四個月了,請明確地提出一份「災後重建白皮書」吧!
重建不幸碰到政權移轉,選前重建尤其空轉得厲害,如今投入災區的民間力量開始疲乏了,有些已開始退場;政府部門如果還是不能徹底改變觀念與作法,「家園重建」終將幻滅為台灣社會的遺憾!
【2000/09/15/聯合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