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家園記憶文件:社區震災博物館
陳板 1999. 10/7
廢棄物還是家園記憶?
最近,蕭萬長院長宣佈的「救災時間表」中有一條是「一個月內清完災區廢棄物」,並立刻依據「緊急命令」徵調全國數百輛拆除車輛移交軍方統籌調度,希望能準時完成任務,表面上看起來是政府部門一次高度工作效率的表現,然而,如果從台灣文化的角度來看,這個時間表卻是個極度恐怖的文史殺手。以目前「災區廢棄物」準則的模擬兩可情境而言,如何認定何者是「廢棄物」,已讓災民傷透了腦筋,更何況強逼無心思索抽象文化價值的災民瞬時判斷磚塊還是書桌何者是廢棄物,豈不是國家對災民又一次殘忍的二度傷害?
現在政府要迅速把所有被貼為「危樓」標誌的房子拆除,對於災區社區來說其實有兩層意義:一方面居民因為有快速重建的壓力,所以也就管不了人文流失的後果;另一方面也因為「廢棄物」裡頭同時有許多個人或家庭記憶的部分,而遲遲不敢面對即將被挖土機瞬間清理掉的現實問題。目前已經可以看到部分災區現場,長久居住的房子以最快的瞬間被拆除大隊清理掉,留下來的只剩一塊虛無荒疏的建築傷心地。居民多半措手不及,像面對第二次強烈餘震般被驚嚇得呆若木雞。記憶像一縷清煙,似有還無。
集體記憶之搶救
到底「廢棄物」是什麼?我們還是需要重新去確定,究竟是家園的記憶或者純粹的廢棄物,這兩者應該區分開來。在地震瓦礫堆中保存的家園記憶,真的需要有冷靜的頭腦才能思考周詳,事實上,我們卻看到許多災民冒險進入極端危險的危樓中搶救櫥櫃、桌椅甚至樓梯扶手,卻獨獨遺漏了家庭出遊的照片、父母親的感謝狀、小孩子的家庭聯絡簿,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
屬於家族或是村子的「集體記憶」,是目前文史工作者從事社區營造最為珍貴的無形資產。截至目前為止,已有部分災區廢墟被推土機夷為平地。然而,也在許多地方看到村民期許來訪的媒體拍到自己,給自己或家族提供些許影像紀念物。也有許多人更具體地邀請友人幫助他們做記錄或拍攝,當然,還有人主動搶救自己家裡的相片或是文件。這個過程對於一個家族而言當然是一個記憶的證物,對社區而言就是社區的集體記憶泉源。許多列入待拆名單的村子,幾乎都要在一個月之內被剷平,如果說不趕快進行搶救行動,這些已經承傳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村子都會在歷史中煙消雲散。
我們也看到,從災區清除之後的瓦礫(廢棄物?),不分青紅皂白通通混在一起全部堆在臨時性的置物場中,這裡頭有各式各樣無法描述的、所有家族的檔案文件。這個工作是目前的社區重建工作中最為迫切的文史資源。
重建東勢客家之文件資料
以東勢為例,東勢是全國最為嚴重的災區,現在有關單位想出很多名目設想東勢應該成為科技城或產業區,無論是哪一個目標,東勢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中台灣的客家重鎮。此次地震尤其以老街區的本街房屋傾倒最多,本街的下方(西方)匠寮一帶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客家聚落,也是東勢街庄最具代表性的聚落區。目前許多房屋都是傾倒的,這個地方的聚落形式也是非常特殊的,目前只看到媒體記者的影像與志工形式的紀錄,尚未看到較全面性地搶救災區社區的文史資料。希望能夠透過紀錄,不管是災區現場的紀錄或者是拍攝照片,紀錄片、快速的現場訪談或是災區賑災文件(包括地震當場毀壞的時鐘、日曆、月曆、記事等關於震災前後的相關史料)都是非常重要的東勢客家重建的文件資料。現在,大部分的人著眼於眼前的救急行動,這些動作若不能考慮未來的長程願景的話,將會讓整個未來失去歷史的深度。
眼前的救急行動與未來的長程願景
目前地方上也有一群非常優秀的文史工作者,長時期的紀錄地方的客家語言與文化傳統,雖然如此,仍然需要比較完整的資源協助孔道,讓災區社區有最快速度的家園記憶文件的搶救計畫。因為這個地方的人大部分是災民,有非常多眼前的迫切的居住、生存問題,所以他們本身很難有長遠的規劃構想,而且這麼短的時間內,強迫他們提出完整的計畫案也是太過殘忍的要求。因此需要外力協助,除了給災民加油、打氣之外,協助災區居民寫計畫書絕非不道德的事。
緊急徵調全國文史工作者與歷史專業者投身工作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緊急動員全國的文史工作者以及歷史專業者投身其間,此時,外來文史工作者可以用他們過去在外來長期的工作經驗,再加上以一個比較旁觀、客觀的角度,也比較能夠冷靜地、全盤地看清以巧聖先師廟為中心的匠寮聚落。慢慢的,災民也能一步一步走回人文重建的道路上,慢慢的,在地的災民也能從外力手中接回工作,慢慢的,當災民的體力、心力恢復過來,提供外援的朋友們也能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共同的努力不但可以進一步增進文史工作者之間的革命情感,所得的成果,也將成為不久的將來要進行的「東勢新市鎮計畫」,或是重建計畫、或是都市計畫的修正案的最重要的人文參考檔案。
以社區為範疇的震災紀念館
社區的重建與台灣文化地圖的重劃,可以說是一體之兩面。台灣文化因為人文與自然處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了頗為強烈的人文地域特性,民間的說法是「一庄一俗」,相隔幾個村或里的地域規模,就有風俗習慣、言語腔調與政治思想的歧異性,多元的台灣地方特色,也就讓台灣擁有豐富、傲人的人文本錢。九二一的災後重建,當然得依循台灣特有的地域化人文特質,新的時代地域特色,也由街庄的規模細膩到村里社區,九二一的世紀大地震,雖然造成了中台灣空前的集體毀滅災難,有必要以全國性的視野規劃震災紀念館,然而,每個災區也因為人文與自然處境的差異,形成了地域性的震災現象。如果說社區的切身感是社區營造的原動力,那麼社區震災紀念館就是社區切身感的來源了。(1999/10/7初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