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大地震與原住民部落災後重建 /陳板

921大地震與原住民部落災後重建

陳板 2000. 5/11


關於原住民部落的災後重建,軟硬體皆需重新考量。在幾次審查會中,我發現幾個問題。
南投、台中、苗栗三個原住民災區,重建規劃團隊全為外來團隊,沒有一個是由在地人所組成,或許,從專業的角度來考量,原住民的身分再加上災民的身分,讓原住民「無能」處理重建工作,所以必須由外來的專業者的「協助」(或說「介入」,)或許,原住民本身從未思考過這個行為和自己有關,因此,在災後的重建中,原住民終於自外(或被外)於重建工作。
絕大多數的團隊們以硬體設施的重建為主要工作,關於近年來開啟的社區營造(或部落文化重建)的理念並未因為這次大地震而啟動。
原本期許外來團隊的介入,應該和外來團隊的專業能力(和熱忱)有關係,然而,外來團隊的專業不要說在社區營造的能力上,連一般性的專業都值得懷疑。
幾次原民會的審查會過程中,我發現原民會只能十分被動地主持審查會,實際操作業務推動地仍是省原民會的公務體系,雖然日前已經成為中央原民會的中部辦公室,可是省原民會仍舊照表操課,延續舊時代的公務辦理方式,以例行性的地方基層建設的辦法行事。
重建委員會成為十足的花瓶組織
重建委員會有各種專業的專家學者組成,原來的構想應該是想要借重各種專家提供外來團隊從事重建規劃時之參考,可是實際上的狀況卻是,一心想做點事的中央原民會被地方(鄉)所架空,夾在中間的省與縣,前者只能按照「規定」(不會很清楚地規定,而且也得靠承辦人再詮釋)辦理,至於縣政府,似乎只有列席領出席費的份,重建的規劃單位,委託的主導權全在鄉公所,原民會竟然只能提供毫無參考作用的「參考名單」,終於只能憑著鄉長的自由心證找到「專業團隊」。
原住民部落只能靠運氣等待水準參差不齊的「專業團隊」所擬定的重建方案,運氣好的話,像遇到貴人,原住民部落可以看到一群熱心投入的專業團隊在部落內走來走去,問東問西;運氣不好的只能獲得一本花費100萬新台幣買來的「廢棄物」。
由中央所決定的災後重建綱領,在行政的操作上或許有其方便性,然而,當實際運作時,尤其放在與平地截然不同的原住民社會時,就益發顯現其荒謬性。
我的幾次審查會經驗與其說是進行我的經驗上的貢獻,不如說是一個政策執行的觀察者來得恰當。
我的發言像是狗吠火車一般,當我不斷喊著「原住民部落的重建要以原住民為主體」時,我看到政府官員和規劃團隊流露著相同的眼神:我的話是僅供參考的「空談」,當我看到規劃書的審查,竟然不先談原則與品質,而直接進入「預算細目的合不合規定」時,我知道一切都是白談了。
第一次審查時,還有好幾位會外委員參與,第二次以後的審查,我成了唯一的會外委員,我之所以願意繼續擔任唯一的會外委員,一方面是因為我期望原民會能後發揮它的影響力,確實落實社區再造的理念,一方面我也在震災發生半個月時和副主委及主任秘書有過一次長談,兩位實際負責災後重建工作的中央原住民事務的主管都認為原住民部落的問題原本就千頭萬緒,正好可以順著這次天災的轉變機會,重新進行部落重建的歷史性任務,我深深感動兩位資深原住民知青的睿智,因此也就不揣簡陋,一再奔赴災區野人獻曝一番。
再一方面,我也認為這也可說是一次貼近現場(行政操作上的現場)進行原住民災後重建施政的田野觀察了。
新政府的工作
新政府上任,如果不能體察過去施政上的缺失,一味地按照舊有的計畫照表操課,不但圖利了某些靠關係接案子的外來專業團隊,更辜負百姓所託。百姓期許政府再造、政黨輪替,也就是希望過去已經逐漸僵化甚至無法運作的官僚體系能夠改換體質。原住民部落的問題,顯然更加麻煩,在此希望至少原住民部落重建的規劃案,能依照核四案的案例重新檢討,以利原住民重建之生機。(2000/5/11初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