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的幻想 /陳板

人行道的幻想


陳板 2000. 4/11


每回出國就想到家鄉的悲哀,尤其是走在國外的人行道時,就會想起沒有人行道的家鄉,此時不免會把出國旅行的樂趣歸功於自由自在的徒步行走。
台北人大概無法想像沒有人行道的台灣鄉下,馬路生活是如何過的罷!
六家街道在台灣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聚落,沿著主要街道嘉興路,零零星星有幾家商店,販賣些日常用品,雜貨店、米店、小菜市場、豬肉鋪、早餐店、金銀紙店、藥店、電器行、理髮店等等,全集中在這裡。事實上,六家就這一條商業街道,街道的兩端是地方上的兩所學校:六家國小在街道的最南端,六家國中在街道北端。離開嘉興路,就是六家的水田農業區,深深瞭解六家歷史的林光華縣長每回談起六家,總會驕傲地說,「六家是新竹的米倉」,正好說明了六家庄的村落特性。而,嘉興路就是六家人的生活中心。
然而,現在的嘉興路卻漸漸變成恐怖的車行道,晨昏兩回湧向科學園區的上下班車潮,把嘉興路變成超級過境道路,六家人開的商店雖然門前車水馬龍,可是生意卻其差無比,一方面因為沒有足夠的商品滿足過路客,一方面則是商店建築沒有足夠的特色吸引來客目光。
最恐怖的還在於六家街道沒有人行道,往來頻繁的車輛不但像一把利刃般,將六家一切為二,讓街道兩邊的人家過街像上戰場,更將僅剩的人行空間據為己有,行道樹幾乎也快被砍光了。每天行走在嘉興路的六家人,其實等於被現代交通奴役的受刑人,小學生、國中生上下學,不但考驗學生本身的靈敏度,也考驗學生家長的心臟強度。
回想我的童年六家街道經驗,原本是不是叫嘉興路早已忘記了。只記得整條馬路都是人行道,自然也就成了六家兒童的公共遊戲場。沿路還有高大的排列整齊的油加力樹,至今仍能記得每回走過油加力樹用力摘取嫩葉湊上鼻子的香味。街道上難得有一輛新竹客運的巴士通過,添增大路遊戲場的快樂氣氛。三十年來,在不知不覺間街道上的車輛已經取代行人,現在的六家兒童早已不能將六家街道當成遊戲場,倒是每天要聽到六家大人像唱片跳針一般播放相同的台詞,「不要出去,外面有很多車!」
我的童年的街道經驗,現在看來已經變成天方夜譚了。一個七歲的小孩,每天從關西坪林走路到石光上幼稚園,一公里半左右的路程,先要沿著一條灌溉水圳旁的泥土小路行走,我經常伏身在清澈的水圳邊捧水而飲。小路盡頭是一條柏油路,右轉約五十公尺有一個四方涼亭,是營造坪林大橋時所蓋的功德亭,涼亭中央有一個水泥小桌,背面則是捐款建橋的芳名碑文,祖父的名字也刻在上頭,讓我初識驕傲的感覺,吸引我每次經過時都會上前尋找一番。過了坪林大橋,就是石光,橋邊有兩戶人家,有一個女同學住其中一家,接下來,夾道兩旁就只有一望無際的稻田了,走過長長的柏油路,遠遠就可以看到石光聖母院,那裡就是我的幼稚園。
我每天邊走邊玩徒步上下學,有一回被三叔遠遠就看見了,他打趣說我是「弄雞公打草猛」。事隔三十多年,想起那樣的經驗好像是昨天的事,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現在的六家兒童不但喪失「弄雞公打草猛」的徒步經驗,連人行道也沒得走,真不知道將來在他們的心內會有多少屬於故鄉的美感,值得驕傲、激動了。

沒有留言: